患者案例故事
更多端午节快到了,你知道粽子君应该这么吃吗?
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纪念屈原的节日——端午节,也被人直白地称为粽子节。现如今,市面上的粽子种类越来越多,口味也是酸甜咸辣都有,总有一款你爱吃的。国内知名出国看病服务咨询机构——麻省医疗国际专家表示,过节吃粽子是必须的,但怎么吃才能既品到了美味,又不至于对肠胃造成损伤,是一门学问。今天,就跟麻省医疗国际专家学一学该怎么吃粽子吧。
粽子不易消化
糯米与普通的稻米不同,糯米大多是支链淀粉,分支多的话就容易与酶接触,被酶消化分解的时间就更短,分解速度更快。但这样的分支结构也有一种人体不能消化的部分,导致糯米消化不完全,容易产生不适感。所以概括起来就是糯米消化速度快,但不容易消化完全。
粽子应该怎么吃?
糯米虽然有一部分不容易消化,但糯米煮成的饭,胶结成团,膨胀不多,但粘性大,光亮透明,适合做粽子,可以利用糯米的特点来减少消化不良发生的几率和程度。
1、趁热吃
糯米是否易消化,与糯米温度有关,对于淀粉类食物来说,消化难度不仅与纤维含量有关,还与淀粉的糊化程度及老化程度有关,也与食物的硬度、粘度等有关。糯米在加热状态下,支链淀粉会糊化,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,更易消化;而一旦其冷却,则会老化回生,分子间凝固加强,不容易被消化。因此想要减少吃粽子后不消化的发生,吃热的糯米比吃冷的要更好,更容易消化一些。
2、慢点吃
糯米做的食物有个特点,糯米做的食品吃下去时一般没觉得多饱,餐后容易感觉饱,一般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以后,也就是饱腹感相对会延迟一些。所以可能是饱腹感延迟造成无意间就吃多了,而过后就会觉得难消化。所以,想要好消化还得吃慢点,细嚼慢咽
3、少吃点
容不容易消化还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的,男女老少各有不同,即便是同龄的也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,有的人吃很多都没感觉什么不适,有的人吃一两个也可能产生不适。因此如果以往有类似吃糯米不消化的经历,尝试了些许调整改善的办法还是不管用,那么我们建议还是尽量少吃一些,follow your gut (听你肚子的)。
4、粽子可与其他食物搭配吃,效果更好
一些特定群体好少吃或不吃粽子,比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患者。现在很多粽子中都会放入咸肉、蛋黄等,从而成为高脂肪、高蛋白食品,对这类患者不利。
搭配一:热茶
一杯清香的热茶能解暑、消食,同时会解除粽子的油腻。热茶的种类不限,但一定要是热茶,因为冷的东西会让糯米变得更加的不易消化,后产生腹胀的感觉。
搭配二:山楂、陈皮
山楂、陈皮这两种食、药皆宜的食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应用在消食、散瘀、去闷的地方,因此它们对于去除吃粽子后的油腻感和积涨感有很好的作用。同时,山楂还有绝佳的消脂效果。此外,大家也要避免空腹吃粽子。有些人把粽子当早餐或者夜宵吃,这样糯米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,刺激胃酸分泌,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、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。还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在冰箱里一段时间再吃,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,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,所以好取出来后,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。
搭配三:白萝卜
萝卜健胃、消食又通气,是养生的绝佳食品。对于老人、小孩和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,吃粽子的时候,搭配上凉爽的白萝卜,可以起到通气、去积食的作用。另外,大家还可以尝试一些和萝卜有相同效果的蔬菜,例如:芹菜、菠菜、洋葱等等,这些蔬菜都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消化掉黏腻的粽子。
四种人不宜多吃粽子
1、心血管病患者
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,属油腻食品,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冠心病的人吃多了,可增加血液黏稠度,影响血液循环,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,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。
2、老人和儿童
粽子黏性大,老人和儿童如果吃得多了,极易造成消化不良,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3、胃肠道病患者
糯米性温滞气,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,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。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,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、出血,使病情加重。
4、糖尿病患者
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、豆沙等,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搅拌,如果不加节制,就会损害胰岛功能,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,加重病情,甚至出现昏迷、中毒症状。
如果吃多了不消化怎么办?
1、多走动,促进胃肠蠕动。
2、吃些果蔬,促进胃肠蠕动。
3、服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,如吗丁啉、伊托必利、莫沙必利等,这些药物能促进胃肠道排空,缓解饱胀、嗳气等症状。其中,吗丁啉主要作用于上消化道,而伊托必利、莫沙必利则作用于全消化道,如果感觉全腹胀,服用后者更有效。
通过以上介绍,我们了解了粽子的主要成分以及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。端午节即将到来,麻省医疗国际专家再次提醒大家要注意,节日吃粽子本来是高兴的事,但一定要注意科学地吃,适度地吃,千万不要贪嘴而伤了肠胃,伤了身体。
*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癌症,肿瘤

为国内客户提供美国专家会诊、赴美就医、高端体检、精准医疗、医护培训等一站式海外医疗咨询服务出国看病/远程会诊费用、流程,“扫一扫”了解更多!
点击立即咨询